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738090030k/202500605
文  号
来 源
州生态环境局
公开日期
2025-10-15
迪庆州生态环境局关于2025年10月15日《其宰光伏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拟审批情况的公示
发布时间:2025-10-15 11:49     浏览次数:817   
字体:[ ]
打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国电投(香格里拉)新能源有限公司《其宰光伏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做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87-8835259

传  真:0887-8223031

通讯地址: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阳塘路27号

邮编:674499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评

机构

项目

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其宰光伏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

国电投(香格里拉)新能源有限公司

云南天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7.368hm²,其中永久占地1.3511hm²,长期租地面积263.885hm²,临时占地3.2119hm²。拟规划装机交流侧容量200MW,太阳能电池阵列拟采用346788块715Wp单晶硅N型双面光伏组件进行开发,共有64个光伏子方阵,由62个3300kW方阵,2个3000kW方阵组成,光伏电池组件所发电量经300kW组串式逆变器后,接至箱式变压器,升压至交流35kV,再通过集电线路接入新建220kV升压站,最终以2回220kV线路“π”接至220kV建岗线路送出,投产后年平均上网电量为36923万kW·h。项目总投资约66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8万元,占总投资的0.32%。

一、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措施

(1)植物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1)规范施工,减少植被损失。在施工期采用强度高、生态环保的架构桩基,严禁抛荒、撂荒。减少开挖土石方量,及时清除多余的土方和石料,严禁就地倾倒覆压植被。不增加施工范围,加强监管,严禁踩踏、破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避免对附近区域植被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2)规范施工,55#、59#、64#的东侧方阵及63#方阵的南侧光伏阵列退让生态红线后边界处设置施工围栏,严格要求在施工围栏内施工,加强监管,保证施工作业区域远离项目用地边界,严禁踩踏、破坏施工区域外地表植被,避免对生态保护红线内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3)建立移植保护小区,待项目施工完成,周边生境逐渐恢复稳定后,对其他零星可能涉及的保护植物点(见附图15),实施就地和移植保护,待项目施工完成后,周边生境逐渐恢复稳定后,再将移植保护小区内的植物有序繁殖到评价区内经评估适宜其生长的生境中,从而最大限度保障重要植物的生存与繁衍,维持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移植保护小区位置图见图5-1。

4)根据《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以及开发自然资源,应当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重要生态系统破坏、损害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和生境的,应当制定专项保护、恢复和补偿方案,纳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开工前制定“重要保护植物专项保护、恢复和补偿方案”并严格实施,维持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

5)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周边的重要植物物种进行立牌警示保护,并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

6)禁止超计划占地,从源头上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7)施工过程中,树立森林防火的警示牌以及开展森林防火的安全教育;施工场地须设置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8)项目施工前应对工程占用区域可利用的表土进行剥离,单独堆存,加强表土堆存防护及管理,确保有效回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地表开挖,合理设计高陡边坡支挡、加固措施,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9)施工结束后,应对清除植被的区域及时进行覆土,恢复植被。植被恢复遵循自然原则,优先选用本地物种,禁止选用外来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构建与周边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群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分层次恢复,草本层作为恢复的先锋植被,灌木层作为中期稳定的植被层。

(2)动物保护措施

1)施工活动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扰动和破坏,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

2)加强对施工场区的管理,在场区内及主要路口设置警示牌,同时加强对周边村民、施工及运营管理人员的宣传及教育工作,严禁偷猎、盗猎野生动物等行为。

3)开展施工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材料运输等对动物栖息生境、数量等进行监控,严禁机械作业和废水排放。

4)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临时用地的建筑垃圾,对桩基周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优先选用当地原生植物物种,重建动物的觅食和隐蔽环境。对于临时性占用的区域,拆除临时设施后平整土地、播种草籽或栽植灌木,恢复其生态功能。

5)施工后定期对周边动物活动情况进行监测,观察动物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的恢复情况。若发现有动物因施工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栖息地破坏严重,可采取人工辅助措施(如设置人工巢箱、投放食物等)帮助其恢复,必要时联合当地林业部门开展生态补偿工作。

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减少项目区破坏,措施可行。

2、施工期废气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现场运输车辆管理。运输的车辆必须车身整洁,装载车厢完好,装载货物堆码整齐,运输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加盖篷布以减少洒落,不得污染道路。

(2)对粉状粒料堆应采取防尘布或网遮盖、洒水降尘、袋装等措施,减少由于风力引起的扬尘。

(3)施工场地内车辆应采取低速行驶,道路保持清洁,裸露场地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4)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粉尘污染。

(5)对施工现场和道路进行洒水降尘,春季干旱多风日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6)制定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和文明施工方案,施工场界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标准,即颗粒物≤1.0mg/m³。

(7)配置1辆洒水车,对施工场地进行适时洒水降尘。

(8)施工期开挖的土石方、表土,应及时回填或利用,暂时不能利用的,应采取临时遮盖措施。

(9)不得在工地内熔融沥青,禁止在工地内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害、有毒气体和烟尘的物品。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3、施工期废水防治措施

(1)注意施工期节约用水,减少施工废水的产生,且尽量避免雨季土石方施工,暴雨期间停止施工。

(2)为避免挖方弃土长期堆置,增加水土流失,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挖填方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尽可能减少雨季期间的堆置量。

(3)施工生活区设置1个3m³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场地绿化,不外排。

(4)施工区设2个1m³的沉淀池,建筑施工废水经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洒水抑尘、工程养护和其他施工环节,严禁外排。

(5)施工期间应按照水保要求优先完成区内排水沟和沉砂池,场区雨水经沉砂池沉淀处理后,接入周围箐沟。

(5)加强管理,做好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另外,雨天应对各类机械、粉状物料进行遮盖防雨。

(7)节约用水,减少施工废水的产生,且尽量避免雨季土石方施工,暴雨期间停止地基开挖等扰动地表类的施工。禁止任何施工废水排入周边地表水。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对下游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4、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

(2)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噪声低、振动小、能耗小的先进设备。

(3)材料运输应选在白天进行。

(4)对强噪声设备进行一定的隔声及减振处理,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

(5)施工期间交通运输采取以下措施:①适当限制大型载重车的车速,尤其进入乡村道路等声区时应限速;②施工车辆经过村庄应减速慢行,严禁鸣笛。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噪声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5、施工期固废防治措施

(1)废弃土石方:项目产生的土石方全部在场地内回填,不设置弃渣场,禁止乱弃渣。

(2)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应分类收集,能利用部分外售收购商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部分清运至政府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处置。禁止乱堆乱倒。

(3)生活垃圾: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桶对垃圾进行收集,收集后统一运至附近村寨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置。

(4)临时堆土:项目临时堆场选择在项目用地范围内,严禁新增占地,堆场应远离河道,并进行覆盖和拦挡。堆存时间较长时,应在堆土期间新增临时撒草措施。临时堆土清理后应对临时堆场覆土绿化处理。

(5)废包装材料:集中收集后外售至废品回收站。

(6)施工过程中损坏的太阳能电池板统一暂存于临时仓储区,施工完成后交由厂家回收处理。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二、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1)移植保护小区也作为区域重要种质资源保护小区,保护小区收集的种子播撒到评价区内经评估适宜其生长的生境中自然生长、恢复。从而最大限度保障重要植物的生存与繁衍,维持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

(2)需建立植被监测体系。施工期和运营期各监测一次。监测过程中,需定期评价区内植物的种类、盖度及生长状况,重点关注重要物种的存活情况;若发现植物生长不良,应及时补充灌溉或调整种植密度。

(3)对光伏板阴影区等特殊区域,增设对照监测点,分析微环境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如发现喜光植物生长受抑,及时更换为耐阴物种。

(4)严禁运营期人为干扰(如随意踩踏、车辆碾压),在恢复区设置生态警示标识,限制运维人员活动范围,确保植被自然生长。

2、动物保护措施

(1)应对野生动物开展调查。针对评价区内保护动物,包括毛冠鹿、喜山鵟、白眉雀鹛、大噪鹛、橙翅噪鹛、昭觉林蛙等,施工期、运营期连续各开展1年调查,春、冬季各调查一次。

(2)严格限制运营期人为活动,减少干扰。严禁任何与项目运营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在活动频次与方式上,巡检、维护等必要人为活动需严格控制频率,避免高频次进出对动植物造成持续性惊扰。对光伏支架等设施的巡检,应集中安排在非繁殖期或非生长期进行;同时,所有进入区域的人员需配备静音通讯设备,严禁随意丢弃垃圾、踩踏植被或惊扰野生动物,若发现珍稀动物活动迹象,需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并撤离至安全距离。

3、重要动植物监测计划

为实时掌握光伏项目评价区重要动植物的生存状态、种群动态及生境变化,及时识别项目建设运营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针对性保护与干预措施,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特制定重要动植物监测计划:

(1)监测目标

1)监测评价区重要植物(如梭砂贝母、黄花杓兰、甘松等)的个体数量、生长状况、繁殖成功率及生境质量,明确项目对其生存与繁衍的影响程度。

2)监测重要动物(如毛冠鹿、喜山鵟、白眉雀鹛、大噪鹛、橙翅噪鹛、昭觉林蛙等)的种群密度、活动范围、行为模式及栖息地利用情况,评估项目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干扰程度。

3)及时发现重要动植物面临的生存风险(如种群衰退、生境破坏等),为制定应急保护方案、优化项目生态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监测内容

1)各重要植物的存活数量、株高、开花数、结果数、结实率(繁殖成功率),移植植物的成活率及生长恢复情况等。

2)各重要动物的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活动区域、觅食与繁殖行为、栖息地利用偏好(如是否避开施工/运营区域)、是否出现异常迁徙或种群数量变化等。

3)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生态的管理,建立管理及报告制度,开展对工程影响区的环境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环境意识,禁止对项目周边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禁止维护人员引入外来物种,发现外来物种及时清除。通过动态监测和完善管理,使生态向良性或有利方向发展。

4)监测计划时间及方式

监测计划见表5-1。

表5-1 重要动植物监测计划表

监测对象    监测时间    监测频次及方式

重要植物    施工期开展1次、运营期(第2年)连续各开展1次    施工期开展一次,运营期6-8月开展1次监测

重要动物    施工期、运营期连续各开展1年    春、冬季各调查一次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每次监测后,及时整理原始数据,填写《重要植物监测记录表》《重要动物监测记录表》,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对相机影像图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建立电子与纸质双重数据库。

2)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生长指标动态、生境参数相关性等,识别影响物种生存的关键因素(如光照、干扰强度)。

4、运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升压站应设置1个隔油池(容积1.0m³),设置1个化粪池(容积6m³),设置一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分别不低于4m³/d)。升压站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进入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处理后达标后全部回用于绿化浇洒,不外排。

5、运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升压站食堂设置抽油烟机,油烟废气经集气罩收集进入抽油烟机处理后,通过内置排烟管道高于食堂楼顶1.5m高排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采用污水处理构筑物区密闭,种植绿化树种无组织排放。保持项目区内环境卫生,减少运营期地面扬尘和飘散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区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并对垃圾收集点经常进行清扫。

6、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对箱式变压器设置隔声罩、加强绿化,并加强设备维护。

(2)加强巡视主变、逆变器、箱变等设备,对散热风扇等产生噪声设备进行特殊巡检,发现问题或故障,应及时对散热风扇等零部件进行维护更换,避免因设备老化或故障产生故障噪声,影响周围声环境质量。

7、运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1)废电池板和废逆变器板收集后运至升压站仓库内存放,不得露天堆放,最终由专业的回收厂家收购回收处理。

(2)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收集于专用容器内,在危废暂存间暂存,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3)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至附近村垃圾收集点处理。

(4)化粪池及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清掏后用于电站周围植物施肥。

(5)升压站设置1个面积10m²的危废暂存间,废矿物油收集后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后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8、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在箱变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对箱变的巡检维护,针对箱变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在箱变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对箱变的巡检维护,针对箱变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箱变发生事故状态下排入事故油池的事故油应及时清理完毕并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升压站主变场地设1个有效容积为58m³的事故油池一座。主变压器下建有集油坑,并与新建事故油池相通,事故油池设置为地埋式,在事故情况下,主变压器产生的废油由集油坑收集后,排至事故油池存放,事故油经油水分离处理后约92%的事故油可抽回变压器中继续使用,剩余8%的变压器为废油不能使用。事故废油不转移,产生的事故废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3)事故油池底部和四周还应进行基础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

(4)危废暂存间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有关要求进行设计,暂存间地面与裙脚采取表面防渗措施,能防风、防雨、防流失,对危险废物容器和包装物上或旁边设置标签,设置贮存分区标志,暂存间设置危险废物设施标志。危险废物定期委托具备相应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其转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要求执行。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2〕230号),进行危险废物在线申报,转移危险废物,应当通过国家固废信息系统填写、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配置人员对危险废物进行收集、暂存和保管。建立危险废物产生记录台账,定期检查自行贮存和处置的危险废物记录及相关证明材料,妥善保存危废转移联单及危废处置协议等相关资料。

(5)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迪庆州生态环境局香格里拉分局备案。

9、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1)设计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①牢固各连接处。在设备的高压导电部件上设置不同形状和数量的均压环(或罩),以改善电场分布,并将导体和瓷件表面的电场控制在一定数值内,使它们在额定电压下,不发生电晕放电;

②合理选用各种电气设备及金属配件(如保护环、垫片、接头等),以减少高电位梯度点引起的放电;

③增加施工告知和投诉渠道,积极与周边居民沟通,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增加环保、安全等知识培训,向员工及周边居民科普光伏发电原理,科学宣传可能产生的噪声、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消除周边民众担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2)运营阶段环保措施

①建设单位应向周边居民宣传、贯彻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规章。

②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图文标志,标明严禁攀登、线下高位操作应有防护措施等安全注意事项。

③加强变电站内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设备和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主办: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承办: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长征大道21号 运维电话:0887-8226712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